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轻花细叶满林端,昨夜春风晓色寒。(注:此句虽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可融入赏析中,体现诗中意境)
作者及朝代:
张旭,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其书法与怀素齐名,并称“颠张醉素”,亦工诗,以七绝见长。
作者简介: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最为著名,被誉为“狂草”的开创者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作虽不如书法那样广为人知,但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译文:
山中的景色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不要因为天空中出现了一点阴云,就打算回去,即使天气晴朗不下雨,走到山林深处,衣服也会被雾气沾湿。
(注:“轻花细叶满林端,昨夜春风晓色寒”可理解为对山中春景的进一步描绘,春风拂过,轻花细叶摇曳生姿,虽然早晨还带着一丝寒意。)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情,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山中万物在春光中的勃勃生机,以及云雾缭绕、湿气袭人的山林景象,以此劝诫客人不要因为一时的阴云而错过这美好的景致。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山中万物在春光中的勃勃生机;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则是对客人的直接劝诫,表达了诗人对客人的挽留之情;后两句则进一步通过描绘山林深处的景象,强调了即使天气晴朗,山林深处也依然会有湿气袭人,以此加深了对客人的挽留之意。“轻花细叶满林端,昨夜春风晓色寒”这样的描绘,更增添了诗中的意境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春意盎然、云雾缭绕的山林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山中留客时即兴而作,或许是在某个春日里,诗人与友人在山中漫步,欣赏着美丽的春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点阴云,友人便有了归意,诗人便即兴赋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挽留和对山中春景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