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李白
孤灯寂寂夜沉沉,
孤坐正愁绪,万籁俱寂心难平。
湖南谁捣衣,声声入梦寒。
白露随风散,秋光逐月盈。
相思何处寄,望断天涯路。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李白风格创作的虚构作品,李白原集中并无此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描绘自然美景的山水诗,也有抒发个人情感与抱负的抒情诗,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叙事诗。
译文
孤独的灯火在深沉的夜晚静静燃烧,
我独自坐着,满心愁绪,万籁俱寂中内心难以平静。
湖南那边是谁在捣衣,那声声捣衣声穿透梦境,带来寒意。
白露随风飘散,秋光在月光下逐渐盈满。
我的相思之情该寄往何处,只能望着天涯路,望眼欲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孤寂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相思之情,首句“孤灯寂寂夜沉沉”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夜晚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孤坐正愁绪”直接点出诗人的孤独与愁苦,而“湖南谁捣衣,声声入梦寒”则通过捣衣声的意象,将诗人的思绪引向远方,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白露随风散,秋光逐月盈”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最后一句“相思何处寄,望断天涯路”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孤灯、捣衣声、白露、秋光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孤寂而深沉的秋夜画面,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语言,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象融为一体,使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感染力,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使得全诗在情感上更加饱满和动人。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根据李白生平及风格推测)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白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远离亲人朋友,在秋夜的寂静中,诗人独自坐着,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愁绪,他回忆起远方的亲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挥毫泼墨,将这份情感化作了一首动人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在晚年时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亲情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敏锐情感和深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