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的解释

关键词“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冬至》,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的解释

原文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每年冬至我总是在异乡漂泊,穷困潦倒的愁苦几乎要把我折磨致死。

漂泊在江上,我的容颜已经衰老,但天边的风俗依然让我感到亲切。

雪后我拄着藜杖面对红色的山谷,早晨朝廷的大臣们佩带着鸣响的玉饰散朝归来。

此时我的心已经伤透,没有一寸完好的地方,前路迷茫,不知何处才能望见三秦大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冬至时节身处异乡、穷困潦倒的愁苦心情,首联直接点出主题,写自己每年冬至都在异乡漂泊,穷愁困苦几乎要把他折磨致死,颔联写自己漂泊在江上,容颜衰老,但天边的风俗依然让他感到亲切,表现出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奈,颈联写雪后自己拄着藜杖面对红色的山谷,以及早晨朝廷大臣们散朝归来的情景,与自己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尾联则写自己的心已经伤透,前路迷茫,不知何处是归途。

赏析

这首诗以冬至为背景,通过描绘自己的漂泊生活和穷愁心境,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将自己的漂泊与朝廷大臣的安逸生活进行对比,以及用“丹壑”象征自己的困境和“紫宸”象征朝廷的繁华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深沉,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鲜明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异乡时所作,当时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不堪,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充满愁苦和无奈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执着,以及他对家乡和未来的深深眷恋。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