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韦应物
自古边庭苦,今又独为愁。
似闻司马江东日,分得卢龙塞上山。
胡风夜度雁门北,羌笛秋传陇水寒。
况复征行远,空悲逐客船。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晚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寄情于自然之中,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自古以来边疆之地就充满苦难,如今我独自为这里的愁苦而哀伤。
仿佛听说司马在江东的日子,也曾分得卢龙塞上的高山来守望。
胡人的风在夜晚吹过雁门关的北面,羌笛的秋声在陇水边传来,带着寒意。
更何况我还要远行出征,只能空自悲伤地追逐着客船远航。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征人的愁苦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首联点明主题,指出边疆之苦;颔联通过“司马江东日”和“卢龙塞上山”的典故,暗示诗人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边疆经历;颈联描绘边疆的自然环境和战争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出征的无奈和悲伤。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边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愁苦心情,诗人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歌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闲居期间,当时,唐朝边疆战事频繁,诗人对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无奈,在诗歌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