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谁将橐驰载,辛苦向骄戎”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征妇怨》,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征妇怨》
唐·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谁将橐驰载,辛苦向骄戎。
胡风夜度雁门山,苍茫云气连中原。
明妃去时泪沾巾,至今魂魄犹应冤。
黄沙白骨常相送,寒雨阴风哭途穷。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
译文:
九月的边塞,匈奴杀害了守边的将领,汉军全军覆没在辽水之滨,万里疆域没有人来收拾这些白骨,家家户户只能在城下招魂安葬,妇女们依靠着儿子和丈夫,即使生活贫贱心中也感到舒畅,当丈夫战死沙场,妻子腹中却怀着遗腹子,她虽然活着,但内心却如同白昼的蜡烛,即将燃尽,又有谁能够驾着马车,载着她辛苦地前往那骄横的敌营呢?胡风在夜晚吹过雁门山,苍茫的云气连接着中原大地,当年王昭君离开时泪水沾湿了衣襟,至今她的魂魄仍然冤屈未散,黄沙白骨常常相互送别,寒雨阴风中人们哭诉着穷途末路的悲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征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通过“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等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则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无助,征妇在丈夫战死沙场后,虽然怀着遗腹子,但内心却充满了绝望和痛苦,她渴望有人能够为她伸张正义,但现实却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征妇的悲惨遭遇与战争的残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战争的罪恶和人民的苦难,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如“胡风夜度雁门山,苍茫云气连中原”等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如“明妃去时泪沾巾”等句,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中后期的边疆战争有关,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不断,战争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张籍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征妇怨》是一首深刻反映战争灾难和人民苦难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征妇的悲惨遭遇和内心的痛苦与绝望,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