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鹿洞讲堂
宋·朱熹
峨峨鹿洞讲堂开,万古精灵发越来。
理学渊源承洙泗,文章气脉贯江淮。
春风化雨滋桃李,秋月凝霜照栋才。
此地千秋传圣教,儒风丕振耀云台。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巍峨的鹿洞书院讲堂已经开启,万古的学术精灵由此焕发而出,理学的渊源承自洙水和泗水(代指孔子),文章的气脉贯通江淮大地,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桃李,秋月凝霜般照耀着栋梁之才,这个地方千秋万代地传承着圣人的教化,儒家的学风在这里大振,光耀云台。
释义
首联描述了鹿洞书院的讲堂巍峨壮观,象征着学术的繁荣与传承,颔联指出理学的渊源深远,与孔子的学说一脉相承,同时文章的气脉也遍布全国,颈联以春风化雨、秋月凝霜为喻,形容书院教育对人才的滋养和培育,尾联则强调了书院在传承圣教、振兴儒风方面的重要作用。
赏析
这首诗以鹿洞书院为背景,表达了朱熹对儒家学术传承和书院教育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书院的讲堂、理学的渊源、文章的气脉以及教育对人才的滋养,展现了书院在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诗中也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理念。
创作背景
朱熹在南宋时期致力于儒家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他创办书院、讲学授徒,对儒家学术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鹿洞书院是他讲学的重要场所之一,这首诗可能是朱熹在鹿洞书院讲学期间所作,用以表达对书院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儒家学术传承的坚定信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朱熹对儒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书院教育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