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旅怀
唐·杜荀鹤
生涯羁旅伴萧条,几度逢春不在家。
林树转添新怅望,禽声偏向旅人哗。
平生羁旅适节物,何与邦国分丝毫。
唯见南来万回雁,长天伴我度云沙。
作者及朝代
杜荀鹤,唐代晚期著名诗人,约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卒于唐昭宗天祐四年(907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一生以诗为业,曾数次应举不第,后得朱温赏识,入梁为馆职,但不久即病逝,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唐风集》传世。
作者简介
杜荀鹤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饱尝人间冷暖,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身世之感,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杜荀鹤的诗风清丽脱俗,语言平易近人,深受后世诗人推崇,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更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
译文
一生漂泊如同羁旅之人,伴随着无尽的萧条与落寞,多次遇到春天却都不在家中,树林中新长出的枝叶更添我心中的惆怅,鸟儿的叫声也仿佛在向旅人诉说着喧嚣,我一生都在旅途中度过节日,与国家的兴衰荣辱又有何干?只看见南飞的大雁成群结队,它们在天际与我相伴,共同穿越那茫茫的云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首联点明生涯羁旅的萧条,颔联通过林树和禽声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寂寞与怅惘,颈联“平生羁旅适节物,何与邦国分丝毫”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大事的疏离感,尾联则以大雁为伴,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旅程的接受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羁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诗人通过林树、禽声等自然元素,巧妙地烘托出旅途的寂寞与怅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颈联“平生羁旅适节物,何与邦国分丝毫”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相对比,凸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大事的疏离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荀鹤漂泊四方、历经人生坎坷的时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诗人,杜荀鹤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荀鹤个人的身世之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