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商隐
马头天欲尽,犹不见长安。
前程何渺渺,歧路苦漫漫。
日暮秋烟起,萧萧树色寒。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和咏物诗也独具特色,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被誉为“情深意远,婉转动人”。
译文
马头指向天边,天色即将昏暗,却仍然看不见长安城的身影,前方的路程是多么遥远啊,岔路又如此繁多,让人迷茫,日暮时分,秋烟四起,树木在寒风中摇曳,显得萧瑟凄凉,忧愁因傍晚的来临而涌起,兴致却在这清冷的秋天里被激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旅途中对长安城的遥望和内心的迷茫,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前程的忧虑,诗中“马头天欲尽,犹不见长安”一句,既写出了旅途的艰辛和漫长,又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而“前程何渺渺,歧路苦漫漫”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感。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马头天欲尽,犹不见长安”一句,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归去的无奈,而“日暮秋烟起,萧萧树色寒”则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瑟景象,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漂泊异乡的时期,当时,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生活困顿,心情抑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艰辛和迷茫,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奈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