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牧
遮天翠岫望森疏,似到洪荒见太初。
万树寒云生峭壁,千峰落日染苍梧。
幽深岩洞藏仙气,寂静山林隐鸟呼。
欲问此间真胜境,何须远访觅仙都。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杜牧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风格俊爽明丽,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杜牧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是唐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译文
远望那遮天蔽日的翠绿山峦,树木茂密,仿佛置身于洪荒时代,亲眼见证了宇宙的初创——太初,万棵树木在寒冷的云雾中生长于峭壁之上,落日余晖将远处的苍梧山染成了金黄色,幽深的岩洞中似乎藏着仙气,寂静的山林里偶尔传来鸟儿的啼鸣,若想问这世间真正的仙境何在,又何必远行寻觅,此处便是。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一幅壮丽而神秘的山林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赞美,首联“遮天翠岫望森疏,似到洪荒见太初”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山峦的雄伟与古老;颔联“万树寒云生峭壁,千峰落日染苍梧”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的具体景致,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颈联“幽深岩洞藏仙气,寂静山林隐鸟呼”通过想象,赋予了山林以神秘色彩;尾联“欲问此间真胜境,何须远访觅仙都”则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珍视和满足。
赏析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一幅幅生动的山林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游历山水之间,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心生感慨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或许在仕途不顺、人生失意之际,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