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山
唐·李颀
奕布东西刹,鳞差远近峰。
云开千嶂秀,日落万松红。
鸟语林间静,泉声石上淙。
幽人何所事,闲卧白云中。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有交往,诗名颇高,他的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雄浑奔放,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寺庙如棋子般分布在东西两侧,山峰则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远近不同,云开雾散后,千山万壑展现出秀丽的景色,日落时分,万松被晚霞染成了红色,林间鸟鸣声声,更显出林中的幽静,泉水在石上淙淙流淌,隐士在这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无事可做,只是躺在白云中闲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壮丽山景和宁静的隐居生活,首联“奕布东西刹,鳞差远近峰”以棋子和鱼鳞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寺庙和山峰的分布特点,颔联“云开千嶂秀,日落万松红”则通过云开雾散和日落晚霞的描写,展现了山景的秀丽和壮美,颈联“鸟语林间静,泉声石上淙”以动衬静,通过鸟鸣和泉声反衬出林中的幽静,尾联“幽人何所事,闲卧白云中”则点明了诗人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和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景和宁静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以棋子和鱼鳞为喻描绘寺庙和山峰的分布特点,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林中的幽静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诗人也通过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和自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颀晚年辞官归隐之后,在历经仕途的波折和人生的沧桑后,诗人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景写情,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景和宁静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世俗的超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