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韦应物
乍霁千丝雨,齐张万盖松。
幽居人迹少,野径鸟啼重。
山色侵寒雾,林光荡晓钟。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与王维、孟浩然等并称“王孟韦柳”,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闲适之情。
译文
刚放晴,细雨如千条丝线般停止,松树如同万把大伞般张开,隐居的地方人迹罕至,野间小路上鸟鸣声格外响亮,山间的寒气与雾气交织,晨光中林间的光影随着钟声摇曳,闲静的柴门正对着山路,深深的柳林中隐藏着读书堂。
释义
“乍霁千丝雨,齐张万盖松”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细雨如丝刚刚停歇,松树张开如伞盖般的枝叶,一片生机勃勃。“幽居人迹少,野径鸟啼重”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孤独,人迹罕至,只有鸟鸣相伴。“山色侵寒雾,林光荡晓钟”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景色,寒气与雾气交融,晨光中钟声回荡在林间。“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则点明了诗人的隐居之所,门朝山路而开,柳林深处藏着读书堂,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首联“乍霁千丝雨,齐张万盖松”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雨后初晴、松林张盖的生动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颔联“幽居人迹少,野径鸟啼重”则通过对比,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颈联“山色侵寒雾,林光荡晓钟”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景色,寒气与雾气交织,晨光中钟声回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尾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则点明了诗人的隐居之所,门朝山路而开,柳林深处藏着读书堂,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自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充分展现了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隐居期间所作,韦应物早年曾任官职,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在隐居期间,他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生活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深刻感悟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