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凭高悠悠肆遐瞩,天宇旷阔秋毫明。
(注:“凭高悠悠肆遐瞩,天宇旷阔秋毫明”并非杜甫《登高》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与改编。)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我登高望远,心境悠悠,肆意远眺,只见天空辽阔无垠,秋天的景物清晰可辨。
释义
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凭高悠悠肆遐瞩,天宇旷阔秋毫明”一句,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豁达与明澈,尽管身处困境,但心境依然开阔,对世界的观察也异常清晰。
赏析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以壮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宇宙自然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寓含了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哲理,而“凭高悠悠肆遐瞩,天宇旷阔秋毫明”则进一步升华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他超越个人苦难,对广阔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只好在云安待病,待到病情稍愈,便移到夔州(今重庆奉节),这首诗就是杜甫在夔州时,重阳登高,俯瞰秋江景色,有感而发所作,虽然“凭高悠悠肆遐瞩,天宇旷阔秋毫明”并非原句,但在此情境下,这样的改编无疑为全诗增添了一份超脱与明澈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