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同茑萝,得与长松附。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附松

我愿同茑萝,得与长松附。的意思及出处

唐·皎然

我愿同茑萝,得与长松附。

攀援虽及高,不敢比乔木。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皎然,他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甚密,有诗文集留世。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中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歌风格清丽闲淡,多写山水田园和宗教禅意,与韦应物并称“韦皎”,皎然在诗歌理论上也有独到见解,他的《诗式》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译文

我愿意像茑萝那样,能够依附在高大的松树上,虽然通过攀援达到了高处,但我不敢与那些高大的乔木相比。

释义

这首诗通过茑萝与长松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谦逊、不自负的品德的追求,茑萝是一种蔓生植物,常依附于其他高大植物生长,而长松则象征着高大、坚韧和正直,诗人以茑萝自喻,表示虽然自己有所成就(攀援及高),但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不敢与真正的乔木(即那些具有卓越才能和品德的人)相提并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谦逊美德的崇尚,通过茑萝与长松的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处世哲学:即使有所成就,也应保持谦逊和低调,不应自视过高,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修养,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的道德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倾向有关,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在佛教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处世态度,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想倾向的体现,通过茑萝与长松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谦逊、不自负的品德的追求,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士大夫品德修养的普遍要求。

皎然的《附松》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谦逊美德的崇尚和追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倾向,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的道德境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