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春日杂兴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下一句是什么?

宋·陈与义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听风箫语,淡看月徘徊。

柳色青如染,溪光白似皑。

欲知春几许,但看柳边梅。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长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流离,其诗歌风格在战乱前后有明显变化,前期清新明快,后期则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悲凉慷慨,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独特,既有苏轼的豪放,又有秦观的婉约,是宋代词坛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

译文

我与黄莺自然地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伙伴,无需花朵作为媒介来传递情谊,我细细聆听风中传来的箫声,淡然地看着月光在夜空中徘徊,柳树的颜色青翠欲滴,仿佛被染过一般,溪水的光芒洁白如雪,明亮耀眼,想要知道春天还剩多少时光,只需看看柳树边的梅花便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首联“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无需外界媒介,自然与黄莺为伴,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风、月、柳、溪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尾联以“欲知春几许,但看柳边梅”作结,寓意春天的美好不仅在于眼前的景色,更在于人们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黄莺、风、月、柳、溪等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将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陈与义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流离,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晚年时期的心境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