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解释

关键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解释

原文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他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曾先后拜访过当时的名士陆羽、皎然等人,并与他们结为挚交,他的诗词歌赋,多有道家思想,作品多写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音乐家,擅长山水,作品多已散佚。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上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释义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赏析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就是明证。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词中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等意象,色彩鲜明,描绘出一幅春天的景物画,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心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