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关键词“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 时世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山中寡妇 / 时世行》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
(注:最后一句“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在部分版本中可能作为独立意象或与其他诗句组合出现,但在此解析中,我们将其视为该诗的一部分,以整体理解诗意。)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后,他流寓润州(今江苏镇江),后依淮南节度使高骈,居幕府中,光启三年(887),高骈为毕师铎所杀,杜荀鹤遂东游吴越,天祐初(904)回池州,因疾卒于家,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谓“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故诗作中多写民生疾苦,其诗风质朴自然,清新流畅,颇有社会意义。
译文:
丈夫因战乱而死,妻子守着茅屋度日,穿着粗麻布衣衫,头发已经焦黄,桑树和柘树被毁后还要缴纳赋税,田园荒芜后还要征收青苗税,时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即便是躲到这深山更深处,也没有办法逃脱赋税和徭役。
(对于“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的译文:经过雨水洗礼却不随山鸟散去,随风摇曳仿佛在与路人交谈。)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寡妇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晚唐时期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详细描述了寡妇的贫困生活,以及她无法逃避的沉重赋税和徭役。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山中寡妇的苦难生活,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寡妇的贫困、无助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含了深刻的哲理,它们既表现了山中寡妇的孤独与无助,又暗示了她的坚韧与不屈,这两句诗与全诗的主题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对晚唐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苛捐杂税繁重,人民生活困苦,杜荀鹤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通过描绘山中寡妇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关注民生问题,推动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