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柳枝词五首·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柳枝词五首·其二
唐·许浑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腻粉琼妆著处逢,六街车马闹春风。
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长条折尽减春风,惆怅半空杨柳枝。
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乱似蓬蒿。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高。
(注:此处只选取了包含关键词的第三首,但为保持完整性,列出了五首的标题)
作者简介: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历官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转睦州、郢州刺史等职,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译文:
(针对第三首)
灞水之岸春天送别频繁,柳树相偎相倚似乎不胜春情。
自家的飞絮尚且飘忽不定,怎么能怪得柳枝拒绝送别行人呢?
离亭的春色已经挽留不住,直到春暮时分,柳枝都被折尽,拂过了屋檐的千万枝条都显得凋零。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灞水之岸柳树在春天频繁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感慨,柳树相偎相倚,似乎也在为离别而感伤,而自家的飞絮飘忽不定,更增添了离别的无奈,离亭的春色无法挽留,直到春暮时分,柳枝都被折尽,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赏析:
此诗以柳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离别场景,诗人以柳树自喻,表达了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诗中“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一句,更是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柳树的形象,传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离别无常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离别成为常态,诗人许浑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深感离别之苦,于是以柳树为题材,创作了这首《柳枝词五首》,通过描绘柳树的形象和离别场景,诗人表达了对离别之苦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无奈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