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为意近表述,非原句直出,但整体意境相符)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没有鲜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色呢?
拂晓时分随着金鼓号角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直取楼兰国王的首级。
(注:“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意为战场上兵器遍地,月光不要照耀到我国西部的军营,以免暴露目标,此意与诗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紧张战斗生活相呼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他们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诗中通过天山雪景、折柳笛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悲壮的氛围,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战士心理活动的刻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染力,诗人通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誓言,表达了对国家忠诚和杀敌报国的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创作的,当时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李白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对国家的安危和边疆战士的英勇事迹深感敬佩,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忠诚和杀敌报国的愿望,虽然“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并非原句,但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与这一表述相契合,都反映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