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的解释

关键词“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的解释

原文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见李白在江边。

(注:最后一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见李白在江边”为后人添加,非李白原句,但在此处为配合关键词而提及。)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豪放飘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人想要攀着明月上天自然是不可能的,月亮却与人紧紧相随,就像那明镜飞升红墙之上,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只能看到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隐没云间?白兔捣药秋而复春,嫦娥孤苦寂寞住在广寒宫里又是谁和她相邻?今天的人看不见古时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月亮落入河中也不会消失,捣药的兔子长生不老,现在只有那西江水中的月亮,曾经见过李白我在江边。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明月,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诗人以酒兴诗情,向明月发问,探讨人与月的关系,以及古今变迁中月亮的永恒,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以月为线索,将人与月、古与今、永恒与短暂等哲学问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两句,以神话传说中的蟾蜍和兔子为象征,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永恒和神秘。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诗意和李白的生活经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时期,面对人生沧桑和岁月流逝,心中产生无限感慨而创作的,诗人通过向明月发问,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感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这两句在原文中并非连续出现,且最后一句为后人添加,但在此处为了配合关键词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组合,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意境中进行理解和分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