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早发苦竹馆》,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早发苦竹馆
唐·李峤
合沓岩扉重,萦回水涧长。
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
徙倚花边久,攀援竹径迷。
如何方遂适,眇眇与云齐。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多为咏物之作,辞藻华丽,音韵和谐,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译文:
重叠的岩门重重叠叠,蜿蜒的水涧悠长无尽,树林间透出的晨光在雨后初晴时显得虚幻缥缈,山峦上的翠绿在薄雾轻烟中若隐若现,我在花丛边徘徊了很久,沿着竹林小径攀爬却迷失了方向,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呢?只觉那高远之处似乎与云彩齐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早发苦竹馆时所见的山川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神秘,诗中“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两句尤为传神,将雨后初晴时山林间的光影变化和朦胧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首联“合沓岩扉重,萦回水涧长”以重叠的岩门和蜿蜒的水涧为开篇,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氛围,颔联“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则通过细腻的光影变化和朦胧的烟雾效果,将山林间的美景展现得如诗如画,颈联“徙倚花边久,攀援竹径迷”则通过诗人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景色的感受,尾联“如何方遂适,眇眇与云齐”则以问句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归宿的追寻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李峤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山水、感悟人生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