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作者简介: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他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岁进士及第,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累迁成均祭酒、吏部尚书等职,封郑国公,李峤的诗文辞藻华丽,内容较为贫乏,但其中一些篇章如《风》等,构思新颖,富有哲理,传诵较广。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当它刮过江面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当它吹进竹林时,能使万棵翠竹歪歪斜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赏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当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诗人李峤通过“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使人形象地感受到风在自然界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全诗没有出现一个“风”字,但读后仿佛大风拂面,耳目一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李峤在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对风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深刻的感受,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富有哲理和想象力的佳作,李峤作为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富有哲理的意象,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风》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