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催人去,孤筇得暂携。的释义

诗词原文

山行

三老催人去,孤筇得暂携。的释义

唐·项斯

三老催人去,孤筇得暂携。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栖。

高树晚蝉响,密林秋鸟啼。

前村何处是,柴屋半开扉。

作者简介

项斯,字子迁,晚唐时期著名诗人,约公元836年前后在世(唐文宗开成初前后),项斯是江东人,具体籍贯不详,曾几度赴京参加进士考试,不第而还,大中四年(850),他再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终于得中进士,并授润州(今江苏镇江)丹徒尉之职,项斯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著名诗人,但其诗作却颇有特色,尤其擅长五言律诗,风格清丽,意境深邃,为时人所称道。

译文

三位老人催促我赶快上路,我得以暂时携带这根孤独的竹杖,走过小桥,田野的景色被分割成块,移动石块时惊动了栖息在上面的云彩,高大的树上,傍晚的蝉鸣声响起,茂密的树林里,秋天的鸟儿在啼叫,前面的村庄在哪里?只见半开的柴门隐约可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心的感受,首联“三老催人去,孤筇得暂携”点明了诗人出行的缘由和心境,被催促着上路,带着孤独的竹杖,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的景色,过桥、移石、高树、密林、晚蝉、秋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林秋景图,尾联以“前村何处是,柴屋半开扉”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前方未知的好奇和期待,又透露出一种宁静和淡泊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三老催人去”一句,既点明了出行的缘由,又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期待感,而“孤筇得暂携”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但又不失为一种超脱和自在,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更是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项斯在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不第后,内心可能充满了无奈和孤独,而这次出行,或许是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或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方向而做出的选择,在旅途中,他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力量,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