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暗离宫碑仆土,雨残战地骨生苔。的释义

诗词原文

故宫春

草暗离宫碑仆土,雨残战地骨生苔。的释义

唐·李洞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草暗离宫碑仆土,雨残战地骨生苔。

几多金帛通蕃使,惟许琵琶送将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洞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洞,字才江,晚唐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一生崇尚贾岛为诗,曾铸贾岛铜像,事之如神,他的诗风与贾岛相近,多写山水自然和隐逸生活,语言精炼,意境幽深,但李洞的诗作传世不多,今存《李洞集》三卷。

译文

春风和煦,鸟鸣声细碎悦耳,阳光高照,花影层层叠叠,每年越溪边的女子,都会想起采摘芙蓉的情景,离宫已经荒芜,杂草丛生,石碑倒在泥土中,战场上残留的雨水让白骨上生出了青苔,多少金银财宝被用来贿赂外国使节,却只允许用琵琶弹奏的乐曲作为礼物送出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对历史的沉思,前两句写春日的温暖和生机,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写到离宫的荒芜和战地的凄凉,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最后一句更是借古讽今,暗指当时朝廷对外交往中的软弱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前两句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春天的美好,而后两句的“草暗离宫碑仆土,雨残战地骨生苔”则以荒凉的景象反衬出历史的沧桑,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最后一句“几多金帛通蕃使,惟许琵琶送将来”更是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当时朝廷在外交上的软弱无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内忧外患不断,诗人李洞通过对离宫和战地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朝廷外交政策的批评,他借古讽今,以历史的沧桑来映射现实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也反映了李洞作为一位晚唐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