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笑年来车马迹,得如桥畔白头僧。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题李凝幽居

自笑年来车马迹,得如桥畔白头僧。的意思及出处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附加句

自笑年来车马迹,得如桥畔白头僧。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根据题目要求,将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诗风著称,他一生仕途坎坷,曾长期过着僧侣般的生活,对佛教有着深厚的情感,贾岛的诗歌多写荒凉枯寂之境,擅长锤炼字句,追求语言的奇峭和意境的深远,是唐代“苦吟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原诗部分)

闲居之处少有邻居,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鸟儿在池边的树上栖息,和尚在月光下敲打着寺门,走过小桥,眼前呈现出一片原野的景色,搬动石头,惊动了云根(指山石),我暂且离去,但不久还会回来,我们约定的日期不会失约。

(附加句)

自己笑叹这些年来的车马奔波,哪里比得上桥畔那位白头老僧的宁静生活。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李凝幽居的幽静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附加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奔波劳碌生活的自嘲,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羡慕。

赏析

贾岛的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尤为脍炙人口,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和谐的音韵,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而附加句“自笑年来车马迹,得如桥畔白头僧”则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创作背景

贾岛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他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对世俗的喧嚣和纷扰感到厌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访问了友人李凝的幽居,被那里的宁静和清幽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附加句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奔波劳碌生活的反思和自嘲,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羡慕。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