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鸣蝉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不必论三献,无何遂一鸣。
风前疑欲语,露下忽如惊。
翅薄飞仍重,声微出更清。
秋来吟更苦,半咽半含情。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译文
不必去谈论那三次献礼的繁琐礼节,不知何时蝉儿就忽然鸣叫起来,在风中它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当露珠落下时又仿佛受到了惊吓,翅膀轻薄却飞得沉重,声音微小但听起来更加清脆,秋天到来时它的吟唱更加凄苦,半咽半含地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释义
这首诗以鸣蝉为题,通过描绘蝉的鸣叫和形态,表达了诗人对蝉的赞美和同情,首句“不必论三献”以蝉的鸣叫开篇,暗示蝉不需要繁琐的礼节就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次句“无何遂一鸣”则进一步强调了蝉鸣的突然和自由,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蝉的形态和鸣叫的特点,如“风前疑欲语,露下忽如惊”写出了蝉在风中似乎要说话、在露水中又受到惊吓的生动情景;“翅薄飞仍重,声微出更清”则突出了蝉翅膀轻薄却飞得沉重、声音微小但清脆的特点,最后两句“秋来吟更苦,半咽半含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蝉在秋天到来时吟唱更加凄苦的同情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蝉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蝉的赞美和同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蝉的形态和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还通过蝉的鸣叫和形态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短暂、命运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蝉这种自由、独立、坚韧不拔的生物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感慨,他通过描绘蝉的形态和鸣叫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独立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命运无常的无奈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