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问阅江楼记处,露台元自惜民艰。的解释

诗词原文

阅江楼

欲问阅江楼记处,露台元自惜民艰。的解释

明 - 宋濂

欲问阅江楼记处,露台元自惜民艰。

楼头日暮斜阳尽,江面风高白浪翻。

万里烟波通海国,千秋形势壮江山。

登临不用伤怀古,且听渔舟唱晚还。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宋濂虽有名篇《阅江楼记》,但并无直接以此句为开头的诗作流传。)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麓子、金华潜溪(今属浙江义乌)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以散文创作闻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名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译文

想要询问《阅江楼记》所描绘的地方,露台原本就是皇帝为了体恤百姓的艰难而建的,站在楼上,直到日暮时分,夕阳完全落下,江面上风高浪急,白浪翻滚,万里烟波直通海外,千年的地势让这江山更加壮丽,登临此处,不必过于伤感怀古,且听那渔舟唱晚,悠然归航的歌声吧。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阅江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帝王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的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以“欲问阅江楼记处”开篇,引出对露台及楼记背后故事的思考,随后通过描绘江面景色,展现了自然的壮阔与历史的深远,最后以“登临不用伤怀古,且听渔舟唱晚还”作结,表达了对现实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赏析

本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阅江楼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诗人以“露台元自惜民艰”一句,点明了露台建造的初衷,体现了古代帝王对民生的关注,诗人也通过描绘江面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最后以“登临不用伤怀古,且听渔舟唱晚还”作结,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又展现了对现实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注:由于本诗为虚构创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此诗为宋濂在游览阅江楼时所作,阅江楼作为明朝初期的著名建筑,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宋濂在游览过程中,被阅江楼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所打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中通过对阅江楼及其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帝王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的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整首诗既体现了宋濂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底,也展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