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楼
唐·韦庄
我来俯危栏,蹇傲成纵倚。
晴空碧四溟,云水相萦带。
却忆灞陵原,空馀秋草在。
前程何处是,曙色渐分明。
作者及朝代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及《全唐诗补遗》录其诗数百首。
作者简介
韦庄生于晚唐,历经唐末动乱,入仕前曾长期漂泊江南,后仕前蜀,官至宰相,他的诗词多描写个人生活体验和战乱时代的社会现实,情感真挚,风格清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我独自登上高楼,俯身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因心中不平而显得傲慢不羁,身体也随之放纵地斜倚着,眼前是晴朗的天空,如同广阔的海洋一般碧蓝无垠,云朵与水面相互缠绕,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我的思绪却飘回了远方的灞陵原,那里如今只剩下秋草在风中摇曳,未来的道路究竟在何方?随着黎明的到来,前方的景色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首联“我来俯危栏,蹇傲成纵倚”展现了诗人孤独而高傲的形象;颔联“晴空碧四溟,云水相萦带”则描绘了眼前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却忆灞陵原,空馀秋草在”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感慨;尾联“前程何处是,曙色渐分明”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赏析
这首诗以登楼为线索,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通过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诗人又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充分展示了韦庄作为“花间派”代表作家的艺术才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乱世,历经坎坷,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登高远望,不仅让他看到了眼前的美景,更勾起了他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在这首诗中,韦庄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作为一位晚唐至五代时期文学家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