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云气深,一榻傍蕉阴。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居

禅房云气深,一榻傍蕉阴。上一句是什么?

唐·皎然

禅房云气深,一榻傍蕉阴。

山色侵寒牖,松声带雨吟。

夜灯风磬远,秋磬月华临。

此境真堪处,谁人识此心。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宗教诗,风格清丽闲淡,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禅房被深深的云气笼罩,一张床榻紧挨着芭蕉树的阴凉。

山峦的青色悄悄侵入寒冷的窗户,松林在风中带着雨声低吟。

夜晚的灯火与远处的风磬声相伴,秋天的月色洒落在磬声之中。

这样的境界真是值得居住,但又有谁能理解我此刻的心境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深山禅房中的清幽景象,通过“云气深”、“傍蕉阴”、“山色侵寒牖”、“松声带雨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在此环境中,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感慨。

赏析

皎然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禅意和清幽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感悟,首联“禅房云气深,一榻傍蕉阴”直接点题,将读者带入一个云雾缭绕、芭蕉掩映的禅意世界,颔联和颈联进一步通过山色的侵入、松声的吟唱、夜灯与风磬的相伴、月华与磬声的交融,细腻地刻画了禅房周围环境的清幽与和谐,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此境的喜爱与对无人理解的孤独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超脱尘世的飘逸,又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对自然和禅理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深秋时节,独自居住在禅房中,面对周围的自然景象,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皎然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透露出对人生、对禅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淡淡哀愁。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