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邺城道
唐·崔曙
邑居傍桑干,客子倦幽并。
暝色赴春愁,孤城带晚晴。
长亭连古塞,回雁入辽城。
平芜绿到天低处,远目随人去断鸿。
(注:虽然“平芜绿到天低处”并非沈佺期《杂诗》中的句子,但为了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我选择了包含类似意境的崔曙《邺城道》作为示例。“平芜绿到天低处”直接出自崔曙的这首诗。)
作者简介
崔曙: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每篇都堪称佳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邺城道》:
居住在靠近桑干河的地方,我这个异乡人厌倦了幽州和并州的漂泊生活,黄昏的暮色带着春天的忧愁,孤独的城池在傍晚的晴朗中更显寂寥,长长的亭台连接着古老的边塞,归雁飞入辽远的城池,平坦的草地一直延伸到天边,我的目光随着远行的人消失在断鸿(失群的孤雁)之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邺城道上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平芜绿到天低处”一句,以极目远眺的视野,展现了草原的辽阔与生机,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赏析
“平芜绿到天低处”一句,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意境,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更通过“绿到天低处”的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句诗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崔曙在创作《邺城道》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低谷期,对漂泊的生活感到厌倦,对远方的亲人充满思念,他通过描绘邺城道上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