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讨武曌檄
唐·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气焰之盛未已,爰有观兵上蔡,降旗入楚;一夜传刁斗,三军唱凯歌,何则?恶人相噬而渔人得利,雠雠协从,翻使国家倾危,不如奋然一隅,以剪暴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不应容桀黠,宁复有青齐,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注:“不应容桀黠,宁复有青齐”并非直接出自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原文,此处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将其融入文中,以展现其意境,原文中并无此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整篇檄文及此句融入后的意境进行。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擅长七言歌行,辞采华赡,格律谨严,其文辞壮丽,尤善抒情,对后世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此处仅翻译融入“不应容桀黠,宁复有青齐”意境的部分,以展现其大意)
那伪临朝的武氏,性情并不和顺,出身也极为寒微,她曾作为太宗的侍女,后来更是以更衣的身份入侍宫中,到了晚年,更是秽乱春宫,暗中与先帝有私情,阴谋夺取后庭的宠爱,她入门便遭嫉妒,不肯让出蛾眉之宠;她擅长掩袖工谗,以狐媚之术迷惑君主,她践踏了元后的尊严,使吾君陷入不义之境,她心如虺蜴,性如豺狼,亲近邪僻之人,残害忠良之士,她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为神人所共嫉,为天地所不容,她仍包藏祸心,窥伺神器,我们怎能容忍这样的桀黠之人?难道还能让青齐之地(泛指山东地区,此处象征国家领土)继续被她所玷污吗?
释义
“不应容桀黠,宁复有青齐”意指不能容忍狡猾凶残之人(此处指武则天),否则国家的领土(如青齐之地)将不再属于原有的王朝,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武则天篡唐行为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赏析
《讨武曌檄》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而写的檄文,全文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对武则天的罪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融入“不应容桀黠,宁复有青齐”后,更加强了文章的正义感和紧迫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文章语言生动,句式多变,既有骈文的华丽辞藻,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称帝后,大肆屠杀唐朝宗室和大臣,引起了朝野的强烈不满,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积极响应并撰写了这篇著名的《讨武曌檄》,文章发布后,迅速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反武势力的士气,虽然最终徐敬业起兵失败,但骆宾王的这篇檄文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