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仰屋沈忧地,犹有瀛洲方丈图。的解释

诗词原文

题僧院紫竹

谁言仰屋沈忧地,犹有瀛洲方丈图。的解释

唐·陈陶

喜游诣寺有前缘,每就僧谈入悟玄。

树色参差映紫竹,泉声暗咽卧青烟。

谁言仰屋沈忧地,犹有瀛洲方丈图。

从此更知僧意好,不须惆怅白头年。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陈陶,字嵩伯,岭南(一说鄱阳,一说剑浦)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唐宣宗大中至唐懿宗咸通年间(847—873年),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大中时,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以诗酒自放,后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工诗,多写旅途及山林隐逸生活,风格类似贾岛、姚合,与贯休、陆龟蒙、罗隐、韦庄等均有唱和,有集五卷,已佚,今存诗一百零二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中。

译文

高兴地来到寺庙游玩,似乎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每次与僧人交谈都能深入玄妙的佛理,树木的色彩参差不齐地映照在紫色的竹子上,泉水的声音在青烟中低沉地回响,谁说这仰首叹息、充满忧愁的地方,还有着如同瀛洲、方丈那样的仙境图画呢?从此以后更加知道僧人的心境是如此美好,不必再为年华老去而惆怅不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僧院时的所见所感,诗人对僧院的环境和氛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僧人交谈中领悟到了佛理的深奥,他观察到树色与紫竹相映成趣,泉水声在青烟中回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尽管这里曾是忧愁之地,但诗人却发现这里依然有着如同仙境般的美丽图画,从而更加欣赏僧人的心境和生活方式,不再为年华老去而烦恼。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院的环境和氛围,以及诗人与僧人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和对僧人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突出了僧院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以及诗人对年华老去的豁达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有关,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佛教文化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陈陶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他在游览僧院时,被这里的环境和氛围所吸引,与僧人交流后更是领悟到了佛理的深奥,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领悟,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岁月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