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变体(含关键词“三更帘外雨,犹是闻箫鼓”意境融合):
夜饮醒复醉,三更帘外雨。
犹是闻箫鼓,心随江水流。
(注:此变体为根据原诗意境及关键词融合创作,非苏轼原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多变,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提倡“士人画”和“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
译文
(原诗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童鼾声如雷,反复敲门也不应,只好拄着拐杖听江上的浪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变体译文)
深夜饮酒醒来又醉去,三更时分帘外下起雨。
还能隐约听到远处的箫鼓声,我的心随着江水一同流去。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作者在东坡夜饮后归家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变体则融合了“三更帘外雨,犹是闻箫鼓”的意境,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略带哀愁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绪与情感。
赏析
原诗以夜饮为背景,通过描绘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上片写夜饮归来,敲门无应,倚杖听江,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下片则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变体则通过“三更帘外雨,犹是闻箫鼓”的描绘,将夜晚的静谧与远处的箫鼓声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哀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绪与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转折,这首词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变体中的“三更帘外雨,犹是闻箫鼓”则可能是作者根据原诗意境及自身情感而融合创作的,用以进一步表达他内心的思绪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