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吁嗟亡国甲申年,二竖沉沉婴圣善”,这首诗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作的《圆圆曲》,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圆圆曲》
明末清初·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椒房金屋宠新加,阿母扶将上翠华。
不谓椒房翻惹祸,但闻椒树哭萧家。
汉家天子今无愁,新丰鸡犬自相求。
戚畹飘零信义疏,已看廷尉埋金虎。
旌旗避路非因故,黄盖飘飖断前后。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妒杀金钗双鸂鶒,只留孤影伴中堂。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合是寻常,咫尺长门闭阿娇。
悔教夫婿觅封侯,只今尽是凄凉地。
不如不遇倾城色,教妾身长伴君侧。
君不见昔时蜀天子,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空余哀怨托离宫。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以下为节选,直接跳到关键词所在部分)
吁嗟亡国甲申年,二竖沉沉婴圣善。
甲帐珠帘空寂寂,玉楼琼宇尚依然。
须知祸起萧墙内,不待金戈犯蓟门。
……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年—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译文
唉,可悲啊,在那甲申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年)国家覆灭,两位奸臣(指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和牛金星)深深地伤害了圣明的崇祯皇帝(此处“圣善”可理解为对崇祯帝的尊称或美称,但也可解读为泛指圣明的君主,结合上下文,此处更倾向于指崇祯帝),那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如今空寂无声,只有玉楼琼宇还依然矗立在那里,要知道祸乱是从内部开始的,不需要外敌的金戈铁马就能攻破都城。
释义
这段诗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明朝灭亡的哀叹和对崇祯皇帝的同情,通过“吁嗟亡国甲申年”直接点明时间背景,即明朝灭亡的甲申年;“二竖沉沉婴圣善”则隐喻了内部奸臣对皇帝的陷害和国家的毁灭,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叹和同情。
赏析
这段诗句是《圆圆曲》中的一部分,全诗以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穿插了明清之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悲欢离合,这段诗句则以其深沉的哀婉和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圆圆曲》创作于明末清初之际,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吴伟业身处乱世,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思考,他通过这首长诗,不仅表达了对陈圆圆与吴三桂爱情故事的感慨和同情,更深刻地揭示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圆圆曲》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里只选取了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进行解析,全诗内容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读者结合全诗进行理解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