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黄山
明·汤宾尹
新安水似龙门出,白岳山将泰岱看。
云路三千通汉署,仙家十二住阑干。
鸡鸣犬吠桃源境,松韵泉声竹径寒。
欲问丹砂求羽化,不知何处是仙坛。
作者及朝代
作者:汤宾尹(1549年-1624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汤宾尹,字嘉宾,号霍林,安徽宣城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他学识渊博,文章出众,是明代“竟陵派”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汤宾尹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译文
新安江水如同从龙门涌出,白岳山的风光可与泰山媲美。
通往天庭的三千云路直达汉朝官署,十二位仙人居住在栏杆环绕的仙境。
鸡鸣犬吠之声回荡在桃源般的仙境中,松树的音韵和泉水的声响在竹径中显得格外清冷。
想要询问丹砂以求得道成仙,却不知仙坛究竟在何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黄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壮丽景色,通过对比新安江与龙门、白岳山与泰山的雄伟,展现了黄山的非凡魅力,诗中提及的云路、仙家、桃源境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仙境般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得道成仙的向往和对仙坛位置的探寻。
赏析
这首诗以黄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黄山的山水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新安江与龙门、白岳山与泰山相提并论,既突出了黄山的独特之处,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诗中融入了道教文化元素,如仙家、丹砂、仙坛等,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汤宾尹在游览黄山时所作,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汤宾尹在游览黄山时,被其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