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废虽留目,荣枯莫荡胸。的解释

诗词原文

山行

兴废虽留目,荣枯莫荡胸。的解释

朝代:宋

作者:赵师秀

兴废虽留目,荣枯莫荡胸。

寒烟迷落日,古木拥空山。

鸟宿林间静,人归月下闲。

何须问今古,且共醉樽前。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或灵秀散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五律,亦能词,有《赵师秀集》传世,赵师秀一生仕途不顺,晚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生活清苦,但诗名颇高,与当时名士多有交往。

译文

虽然眼前的兴衰景象让人留意,但心中的荣辱得失却不应过分激荡,寒冷的烟雾迷蒙着落日余晖,古老的树木簇拥着空旷的山峦,鸟儿在林间栖息,四周一片寂静,人们归来后在月光下享受着闲适的时光,何必去追问古今的变迁呢?不如让我们一同在酒杯前沉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兴衰荣辱的淡然态度,首联“兴废虽留目,荣枯莫荡胸”直接点题,表明诗人虽然关注世事的兴衰,但内心并不为荣辱得失所动,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来烘托这种心境,寒烟、落日、古木、空山、林间静鸟、月下归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淡泊的画面,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与其去追问古今的变迁,不如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享受生活的闲适。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首联的“兴废虽留目,荣枯莫荡胸”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既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关注,又表达了他内心的平静与淡泊,接下来的几联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来烘托这种心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尾联的“何须问今古,且共醉樽前”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赵师秀晚年寓居临安期间,当时,诗人仕途不顺,生活清苦,但他并未因此消沉沮丧,反而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兴衰荣辱,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的心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末年士人阶层普遍存在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