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奥义窥儒寝,纯音发帝茎。
月华如水静,思绪似云轻。
独坐幽篁里,心随夜色明。
清风拂面过,万籁俱已宁。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儒家的学问中探寻深奥的道理,仿佛听到了来自天帝之茎的纯净之音,月光如水般清澈宁静,思绪如同云朵般轻盈飘逸,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深处,心灵随着夜色的深沉而愈发明亮,清风轻轻拂过脸庞,世间万物都已归于宁静。
释义
“奥义窥儒寝”意指诗人深入儒家学问,探寻其中的深奥道理;“纯音发帝茎”则比喻听到来自天帝的纯净之音,象征着对高洁、纯净之美的追求,后两句描绘了诗人独坐幽篁、心随夜色明亮的静夜景象,以及清风拂面、万籁俱宁的宁静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静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独坐幽篁、心随夜色明亮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儒家学问的热爱和对高洁、纯净之美的追求,首联“奥义窥儒寝,纯音发帝茎”以深邃的哲理和纯净的音韵开篇,奠定了全诗的高远基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静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尾联“清风拂面过,万籁俱已宁”以清风拂面和万籁俱宁作为结尾,既呼应了前文的静夜景象,又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在游历四方、深入民间生活的过程中对儒家学问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有关,在静谧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深处,思绪万千,灵感迸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意境的佳作,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以“题静夜思”为题进行创作,但并非李白原作的《静夜思》,而是后人根据李白的风格和意境进行的一次再创作,在解读这首诗时,应将其视为一次对李白诗歌风格和意境的致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