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虎丘
宋·范成大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乡中往往讳言虎,地是古志毛虫处。
寺里夜夜闻钟鸣,风送松声入梦频。
独倚危栏看落照,半江渔火乱星尘。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今存诗1900余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著作传世。
译文
虎丘之上,虎迹已难寻觅,霸业也早已沉沦,只有那苍茫的山色依旧阴阴沉沉,乡中人往往忌讳谈论虎,因为这里曾是古代志书上记载的毛虫(指虎)出没的地方,寺庙里夜夜都能听到钟声,风把松涛声送入梦境,让人频频惊醒,我独自倚靠在危栏之上,看着夕阳落下,半江渔火与天上星尘交相辉映,景象纷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虎丘的荒凉景象和当地人对虎的忌讳,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首联写虎丘的荒凉和历史的变迁;颔联通过“乡中往往讳言虎”一句,点出当地人对虎的忌讳,同时引出“地是古志毛虫处”的历史背景;颈联写寺庙的钟声与松涛声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尾联则以诗人独倚危栏看落照的场景作结,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沉醉和对历史的沉思。
赏析
这首诗以虎丘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中“虎迹苍茫霸业沉”一句,既写出了虎丘的荒凉,又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而“乡中往往讳言虎”一句,则通过当地人的忌讳,反映出人们对虎的恐惧和敬畏,诗人也通过描绘寺庙的钟声、松涛声以及落照等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历史的厚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范成大在南宋时期曾任地方官,对民间疾苦和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虎丘时所作,虎丘作为苏州的一处名胜古迹,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在范成大游览之时,虎丘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喧嚣,变得荒凉而沉寂,诗人通过描绘虎丘的荒凉景象和当地人对虎的忌讳,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欣赏,也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