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子
唐·李商隐
有儿如少翁,但可污儒林。
空负青云志,长悲白发心。
书传贻后世,词赋动江浔。
谁识孤寒意,空余泪满襟。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并无此确切诗作记录。)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有个儿子像少翁(此处少翁可能指某位历史上或传说中的不肖之子,或泛指不肖之子),只会玷污儒林的名声,他白白辜负了远大的志向,常常为年华老去而悲伤,他本应传承书籍给后世,用词赋感动江河之滨,但谁又能理解他孤独贫寒的处境,只留下满襟的泪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不肖之子的行为,表达了对儒林名声被玷污的忧虑和痛心,诗人感叹这个儿子白白浪费了才华和志向,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而给家族和儒林带来了耻辱,诗人也表达了对这个儿子孤独贫寒处境的同情和怜悯。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儿子的责备和失望,又有对他的同情和怜悯,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儿子的不肖与儒林的名声、青云之志与白发之心、书传后世与泪满衣襟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少翁”这一形象,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可能对社会的某些现象感到失望和痛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儒林名声被玷污的忧虑和痛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担忧,诗人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警醒世人,珍惜自己的才华和志向,不要成为玷污儒林名声的不肖之子,他也表达了对那些孤独贫寒但才华横溢的人的同情和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