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怀远
唐·刘沧
临风辄忆待秋月,夐立苍茫不肯还。
寒雁声声催客梦,清霜片片染林山。
天涯路远情难寄,海角云深信未传。
独倚危楼凝望久,星河漫漫夜阑珊。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悟,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不算特别突出,但仍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译文
面对秋风,我总是想起等待中的秋月,它高高地悬挂在苍茫的天际,似乎不愿归来,寒雁的叫声声声催促着旅人的归梦,清冷的霜花一片片地染白了山林,天涯路远,我的思念难以寄达;海角云深,我的书信未能传递,我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久久地凝望远方,只见星河漫漫,夜色已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和无法传递信息的无奈,首联“临风辄忆待秋月,夐立苍茫不肯还”以秋月为象征,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期盼与等待;颔联“寒雁声声催客梦,清霜片片染林山”通过寒雁的叫声和清霜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与孤寂;颈联“天涯路远情难寄,海角云深信未传”直接抒发了诗人因距离遥远而无法传递情感的苦闷;尾联“独倚危楼凝望久,星河漫漫夜阑珊”则以诗人独自倚楼凝望的形象作结,展现了其无尽的思念与孤独。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而深远的意境,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寒雁声声”、“清霜片片”等,使得诗歌的画面感极强,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以秋月象征远方亲人,以天涯、海角象征距离的遥远,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沧漂泊异乡、远离亲友的时期,在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因战乱、仕途不顺等原因而流落他乡,刘沧作为其中的一员,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抒发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文人墨客普遍面临的困境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