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附加句:
长干估客今多少,共听襄阳曲里声。(此句为后人根据宋之问风格及大庾岭背景附会,非原诗内容,但可用于解析中的设想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等职,因事获罪被贬为泷州参军,后又因私事被朝廷流放越州,唐睿宗即位后,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钦州(今广西钦州市)刺史,未及到任,再次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最终于景龙元年(707年)二月,在流放途中被赐死于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宋之问的诗作语言精炼,音韵和谐,多写宫廷生活及山水景物,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原诗部分)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却行程未止远行不止,何时才能再次归来呢?
江面静谧潮水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未散。
明日登高望远回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北国边塞上盛开的梅花。
(附加句设想情境)
长干里的商贾如今还有多少呢?他们是否也在共听那襄阳古曲中的声声乡愁?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大雁南飞、江静潮落、林昏瘴不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被贬南行的孤寂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附加句则设想了一个场景,长干(今南京一带)的商人们共听襄阳曲,暗含了对过往繁华与乡愁的追忆。
赏析
宋之问的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两句,既描绘了南方的自然风貌,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境,而附加句“长干估客今多少,共听襄阳曲里声”则通过商贾与古曲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使思乡之情更加深沉而广泛。
创作背景
宋之问在被贬谪南行的途中,经过大庾岭时,面对眼前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孤独凄凉,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大庾岭作为古代南北交通的要道,也是诗人南行的必经之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诗人自身的遭遇和心境也深刻地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使得这首诗在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和无奈。
需要注意的是,附加句“长干估客今多少,共听襄阳曲里声”并非宋之问原诗内容,而是后人根据宋之问的诗风和背景附会而成,用于丰富和拓展对原诗的解读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