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出自哪首诗?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

只应清泠地,长伴读书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这首诗描述了竹笋在竹乡的丰富与廉价,以及它作为食物的美味与营养,竹笋被山夫采摘后,在早市上出售,价格非常便宜,将竹笋放在炊甑中与饭同煮,其紫箨裂开,露出如新玉般的素肌,吃了竹笋后,人们每天都能增加饭量,甚至长时间不想吃肉,作为京城来的客人,白居易常常觉得这种美味不足,他劝人们不要犹豫,要尽情享用,因为南风吹过后,竹笋就会长成竹子,竹笋对人们来说岂止是有帮助,它甚至能媲美鼎中的肉,这样的美味,只应生长在清幽之地,长伴读书人。

释义

“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笋这种食物对人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的营养价值甚至可以与鼎中的肉相媲美,这里,“於物岂无助”强调了竹笋的实用价值,“况能参鼎肉”则进一步提升了竹笋的地位,将其与珍贵的肉食相提并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笋的生长、采摘、烹饪和食用过程,展现了竹笋的美味与营养,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将竹笋的色香味形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对比竹笋的廉价与珍贵,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更是将竹笋的实用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成为了一种可以与肉食相媲美的美味佳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竹乡生活期间所作,他通过观察和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了竹笋的美味与营养,以及它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竹笋,并表达了对这种美味佳肴的喜爱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