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附加句:
此中真妙理,谁道不长生。
(注:“此中真妙理,谁道不长生”并非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作为一个附加的感悟或联想,融入对整首诗的解析中。)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行仙,籍贯一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一说为邢台(今河北邢台),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诗较为著名。
译文
清晨我步入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附加句译文):
这其中的真正奥妙与真理,谁说不能让人达到长生之境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美妙景色,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思,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附加句则表达了对禅理深奥、能引人悟道的赞叹,以及对长生不老的哲学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宗的崇敬和向往,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唐诗中的佳作,尤其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禅院的幽静环境,给人以无限遐想,附加句“此中真妙理,谁道不长生”则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将禅理与长生不老的思想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常建在漫游生活中,曾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和古刹名寺,这首诗就是他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有感于禅院的幽静美妙景色和禅宗思想的深邃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思想的崇敬之情,附加句“此中真妙理,谁道不长生”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普遍追求和向往,诗人并没有直接宣扬这种思想,而是通过含蓄的笔触将其融入对禅院景色的描绘中,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