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并非全诗连续的两句,但可能是对诗中某种意境或情感的提炼或化用,原诗中并无直接对应的连续两句,不过,为了回答此问题,我们仍将以全诗为基础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35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诗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风格苍劲奔放,有“李白之风”。
译文:
(由于“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并非原诗连续两句,以下译文为全诗大意)
仙与佛的道路茫茫都未能修成,只能在深夜独自悲鸣不平。
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所有的悲歌之气都已飘散,又像被泥水沾污的柳絮,生出了薄幸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可以对我白眼相看,百无一用的人才是书生。
不要因为我的诗卷而忧愁成谶语,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子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释义: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无奈,认为自己既未能修成仙佛,又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有所作为,只能独自悲鸣,他感叹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生活困顿,甚至被世人轻视,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声音,不愿被世俗所束缚。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境遇,诗人以仙佛为喻,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和无奈;又以风蓬、泥絮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的漂泊无依和薄幸之名,诗人也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文化专制严重的时期,他才华横溢但一生坎坷,多次科举不第,生活困顿,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孤独无眠的夜晚,面对自己的境遇和人生的无奈而写下的,诗中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表达了他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虽然并非原诗连续两句,但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友情或重逢的珍视和感慨,在黄景仁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