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五三文”出自唐代诗人王梵志的《城外土馒头》,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道得三乘名,形名拴不得。
但知空自苦,迷者难轻拨。
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五三文。
百千万劫不思量,免被阎王点姓名。
作者及朝代:
王梵志,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唐初至盛唐时期,他出身贫寒,早年可能曾出家为僧,后还俗,王梵志的诗作以白话口语入诗,通俗易懂,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对后世的白话诗有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
王梵志是唐代初期的一位白话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点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哲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王梵志的诗风质朴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对后世的白话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节选)
城外的土馒头(指坟墓),馅儿(指尸体)却在城里。
每个人都要吃一个(指死亡),别嫌弃它没滋味。
世上没有能活百年的人,却硬要作出千年的打算。
打铁来做门槛,鬼见了都会拍手笑你傻。
学道(指修行佛法或道法)必须让自己彻底贫困,口袋里只有几文钱。
经历百千万劫都不去思量(指不执着于世俗名利),以免被阎王点名(指避免轮回之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生死轮回的深刻认识,诗中“城外土馒头”比喻坟墓,“馅草在城里”则指尸体被埋葬在城内,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作者通过“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等生动的比喻,讽刺了那些追求长生不老、富贵荣华的人们的愚蠢和可笑,最后两句则强调了学道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彻底贫困、不执着于世俗名利,才能避免轮回之苦。
赏析: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死轮回的真相,作者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修行佛法的重视,诗中“学道须教彻骨贫”一句尤为深刻,强调了修行者必须摆脱世俗的束缚和诱惑,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王梵志生活在唐代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佛教兴盛的时期,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佛教思想密切相关,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修行佛法、反思人生的过程中创作的,旨在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讽刺的手法,传达对人生无常和生死轮回的深刻认识,以及修行佛法的重要性,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