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大历十才子”,其诗多送别酬赠之作,擅写五言律诗和绝句,题材较窄,风格清丽秀逸,部分作品较消沉,有《钱考功集》。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声随风飘扬,传到那苍茫无际的远方,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郢都的客居者却满心哀愁,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就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动听的乐音,似乎传入了辽远无际的天际,乐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在山水间的舜帝之灵,他让白芷放出芬芳,与乐声交相融合,乐声随着流水来到了湘江之滨,又伴着悲风飞过洞庭之湖,当乐曲演奏完毕之后,曲终人散,只留下一江寂静的秋水和几座默默无言的青翠山峰。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湘水女神鼓瑟的美妙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湘水女神的追慕和思恋之情,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湘水女神鼓瑟的乐声描绘得如痴如醉,令人陶醉其中,诗人也通过乐声的传递和变化,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湘水女神形象,并通过她鼓瑟的乐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湘水女神鼓瑟的情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乐声与自然景物、历史人物等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诗人在描绘乐声时,也注重了音乐性的表现,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参加省试时所作,在唐代,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省试则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环,钱起在参加省试时,以“湘灵鼓瑟”为题,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通过描绘湘水女神鼓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也展现了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卓越才华和文学造诣。
需要注意的是,“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并非原诗中的完整句子,而是对诗中意境的提炼或化用,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与整首诗的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