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的解释

关键词“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出自唐代诗人刘商的作品《酬问师》,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的解释

酬问师

唐 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作者简介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诗人、画家,他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刘商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善于写文章,工于绘画,尤擅画松石山水,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译文

虚空之中没有固定的处所,仿佛就像那透明的琉璃一般,诗中的意境谁能到达呢?禅心已经超越了诗歌所能表达的境界。

释义

“虚空无处所”描绘了虚空的无边无际、没有固定形态的特点;“仿佛似琉璃”则用琉璃的透明清澈来比喻虚空的纯净无垢。“诗境何人到”表达了诗人对诗歌意境高远的感慨,认为很少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禅心又过诗”则进一步升华主题,指出禅心所达到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诗歌所能表达的范畴。

赏析

这首诗以虚空和琉璃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禅心的高远和纯净,诗人通过对比诗歌与禅心的境界,突出了禅心的超越性和深邃性,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境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商对禅宗思想的接触和感悟有关,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刘商作为一位文化修养深厚的诗人和画家,很可能对禅宗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对禅宗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感悟之中,因此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禅心的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刘商对诗歌创作的一种新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酬问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商作为一位诗人的才华和修养,也反映了唐代禅宗思想对文人墨客的影响和渗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禅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他对诗歌创作新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