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下一句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闲潭落花春半尽,流水带花送春归。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什么人在江边最初看到了月亮,江边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到了人的身上。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思妇放下玉箸(筷子)思念丈夫,却不敢明镜前梳妆,害怕容颜老去,春风还会不会知道她的心意。

月色里的潭水一半映着落花,另一半映着流水送走了春天。

斜斜的月沉到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释义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这两句诗描绘了思妇在清晨对镜梳妆,因思念丈夫而泪落如箸(筷子)的情景,她放下筷子,不敢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害怕容颜老去,春风是否还能理解她的心意,传达她的思念,这里,“玉箸”比喻泪水,“朝镜”指清晨的梳妆镜,“春风”则象征着传递情感或信息的媒介。

赏析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离人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接着写思妇对离人的思念,用“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等句,把别后相思写得真挚感人,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由月生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凄清。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大致可以确定是张若虚在唐代前期的作品,唐代前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张若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了《春江花月夜》这样具有高超艺术成就的诗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