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行止多依树,鸟栖知故道,
帆过宿谁家,芦花满岸秋。
(注:“行止多依树,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三句在流传的版本中并不连续出现,且“行止多依树”一句并非出自《宿建德江》,可能是后人在引用或传抄时的误加,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关键词所在的意境融入整首诗中进行解析,实际赏析时以原诗四句为准。)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后两句融入关键词意境:鸟儿知道沿着旧路归巢,而我乘船漂泊,今晚将停泊在谁家的岸边呢?只见两岸的芦花在秋风中摇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泊舟建德江畔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泊舟暮宿,诗人面对茫茫水天,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油然而生,后两句写诗人眺望江边的旷野,只见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明月,仿佛明月就在身边,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以江上的景物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羁旅之愁、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尤为传神,既写出了江边的景色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旷野的广阔与天空的低矮、江水的清澈与明月的亲近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孟浩然一生未得志,只做过一些短暂的小官,最终隐归田园,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四方,结交好友,欣赏山水田园之美,这首诗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泊舟建德江畔时所作,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思绪万千,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感慨,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