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引水》,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相关解析:
原文: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咽江声。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生。
飞泉飘洒如珠帘,凿井交棕叶未凋。
开渠断竹根相引,漱壑泠泠声韵清。
行人夜宿雨声里,渔火寒明荻花外。
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诗作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月峡和瞿塘峡高耸入云,乱石嶙峋,江水在峡谷中奔腾,发出轰鸣之声,岸边的青草连绵不绝,空中仿佛有白雪在回旋飘落,飞瀑如珠帘般飘洒而下,凿井时棕叶还未凋零,开渠时斩断了竹根,水声泠泠,如同漱壑之音,清脆悦耳,行人在雨声中夜宿,渔火在荻花外闪烁着寒光,自从入秋以来,风景一直很好,而今天更是其中的最佳时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月峡和瞿塘峡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在此地引水开渠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极为出色,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月峡和瞿塘峡的壮丽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引水开渠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劳动和创造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游历四川时所作,当时,他身处月峡和瞿塘峡之间,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引水开渠的诗歌,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劳动和创造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是诗中的名句,但整首诗同样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情怀,以及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