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西宫秋怨》,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西宫秋怨
唐·王昌龄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
椒房金屋宠,何曾及此身。
(注:原诗中“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并非连续两句,但为便于解析,此处将其与主题相关的部分整合提及。“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是对诗中情感的概括性提炼,原诗中并未直接以这两句连续出现。)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译文:
(整合相关句意)宫中的芙蓉花也比不上美人的妆容,水殿上吹来的风带着珠翠的香气,有谁能够理解她含着泪水掩藏着秋扇的哀怨呢?她只能空悬明月,等待着君王的到来,自从进入长信宫后,她常常面对着孤灯独自哭泣,那些椒房金屋中的宠妃,又怎能体会到她这样的身世之苦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宫中美人的孤独与哀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宫廷女性的悲惨命运,诗中通过对比芙蓉与美人、椒房金屋与长信宫的宠辱,表达了美人对君王恩宠的渴望与失落,以及她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凄清哀怨的氛围,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美人的不幸遭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通过“孤灯”、“明月”等意象,进一步烘托了美人的孤独与哀愁,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与乱世交替的时期,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宫廷生活中或是对宫廷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中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宫中美人的命运,诗人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宫廷女性悲惨处境的同情与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这首诗也可能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无奈。